回乡

依然是炎热的夏天,时隔两个月,潮州似是一个缓慢地向着自己复兴的雄心悄悄发展的中年人。
中学里最有学识的连老师带我重游了金山中学,他今天是学校副校长了,看着这山水有主人式的挥斥方遒。这种感觉相当奇妙。连老师说他爬上岩石亲笔为上面的历代石刻描红。我脑海中掠过一个念头:让知识分子在管理的岗位上,谁说不是一件好事呢?
而我对母校的感觉,一贯的亲切和美好。树也正绿,马发墓和一览亭还立在那里,它们没有远去。
下山之后转入太平路,也就是现在的牌坊街,在过去的两年里,它一直在进行着一项复古而实际上是破旧的工作,把原生态的破旧的一些建筑粉刷或者拆建,重立起大理石的牌坊。工程进行得很慢,要等到11月潮人侨博会的开幕。潮州在酝酿着到那天有重光的荣耀。
我又看到了很多旧人,那些我不知道名字但一直在那里的人们,比如卖咸水粿的阿姨,从我中学起一直在那里卖唱片的大叔,甚至我小时候的理发店,到今天还有小孩子推开那扇门。
在自己即将展开新的旅途的时刻,与家乡重新做一次地气对接,是一件美妙的事。我看到11年前的自己,正从这里飞向北京。而今天又再出发。

权当练笔

今天就是想写一点什么。但写之前依旧没有想好。这样的状态其实已经持续很久了。
每一天被不可称之为小事的生活俗务所纠缠,这一切俗务本是为接下来的某些不俗之事做铺垫的,但如今它们一直是悬而未决的主题。现在可以开始想象,上海的这一段生活会在将来的一天成为过去吗?
窗外永远是在高架上飞驰的汽车以及即将冲入隧道里的地铁,每次出门都是穿过居民区曲折的小径。在上海的西南角,我看着这座城市的灰霾,几缕透过低气压的阳光,以及路旁等车各怀心事的人们。都说上海变得太快,每个人有时跟不上自己的思想,或者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别人。上海不再只属于你我,不再只属于私记忆,上海拼命地想将自己属于全世界。
然后,然后呢?我不知道过一年来看上海,或者过三年,会是怎么样。或许上海只是与我们一样的同龄人(它的觉醒和发展也不过这二三十年的事)。对于一座城市的悲喜感怀其实无非对自己的一场检阅,检阅自己以何位置在城市里存在,和城市契合,或者和城市有没有彼此离心。因为上海万众瞩目,所以每个人都想和它念叨一段美好的过去,又不忍她在今时转身离去。
我对上海的感情更加复杂在于,我持续的漂泊往往把我在这座城市的痕迹反复擦洗。虽然自己不忍,但是自己往往是这些行为的触发人。怪也怪不得别人,只能在这里写一些自言自语。

告别梅陇198

今天交掉了房子,算下来这个房子属于我的时间是38个月,然而我们只住了前后两段,一次是3个月,一次是9个月,加起来也不过是一年而已。
对于这个房子,虽然没有太多“家”的亲切感,但毕竟它在我的上海打拼生涯中还扮演了挺重要的角色。在过去三年的持续漂泊中,它是精神意义的大本营,也是户籍制度里面的一片屋檐。
这个房子是在我27岁生日当天,于一次出差回上海之中匆忙买下的,这个决定算起来,还不算糟糕。那时我们正住在广州。这样的购买经历,也颇符合时代特点,做出一个价值数十万的决定,有时也就是几分钟的事。
清理房子的过程中,很多过去的东西一一被发掘出来,它们是过去几年我们漂泊期间卸下的辎重,有不少还很新,或者没怎么用过,而现在终于要直面如何处理它们的问题,是放弃还是继续念旧。而我们的行程又继续延伸,更多的行李准备upload。无论怎样的处置,只能说我们对它们欠下了感情债。
这么说起来,又有点像一个小时代的终结了。

“报之以李”上线

终于做了一个比较正式的个人网站,起名叫“报之以李”,沿袭我一贯套用成语的风格。网址是好记的 www.cnmedia.org
这个网站收录的主要是一些正式的文章,大部分是发表过的。而新气集这里,会保持个人化的呓语,以及一些比较私人的东西。
iColumn则是和朋友们一起写作的地方。